收藏资讯

窑址专栏
磁州窑窑址概况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之一,它主要窑址分布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河北、河南、山西诸省,由于发展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为磁州窑系,其艺术装饰多样,品种十分丰富,已成为北方流行的民窑产品,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磁州窑陶瓷自古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如《格古要论》记载:“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锈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景德镇陶录》记载:“昔属河南彰德府,今属河北直隶广平府,称磁器者盖此。又本磁石制泥为坯,陶成所以名也…”。宋、金、元各代又有观台、彭城、东艾口、冶子村、申家庄和青碗窑等窑场,其中以观台和彭城两地窑厂为磁州窑系陶瓷的生产中心,位于今邯郸地区,即现在所称的磁州窑。以观台为中心的磁州窑的窑址面积现存20余万平方米。1957年冬曾发掘过100平方米,1958年发掘20000平方米,出土遗物10000余件”,并发现了“北宋早、晚期及金元时期的窑场、水沟、作坊、碾槽等遗址”。“近年对观台镇西又作了一些小规模发掘,发现了北宋至元代的地层和一部分窑炉。其中主要属金代,出土大量素白瓷、白地黑花瓷剔花和酱釉瓷、三彩器等。1988年春在艾口、冶子村一带的宋、金墓中出土一大批白釉黑花瓷枕,纹饰有孩儿放风筝、人物、如意头开光地人物、鹭鹚芦草、牡丹花、芦雁、“泰和丙寅”绿釉枕。有一部分枕底部有“张家造”戳记,为金代张家窑产品”。④另外磁州窑系尚包括河南鹤壁集窑、扒村窑当阳峪窑、鲁山窑、宝丰窑、登封窑和密县窑多处及山西的浑园窑介休窑和大同窑以及山东的磁村窑和安徽的萧县窑等。南方的吉州窑亦属这种类型产品,其产品类型的相似,都显示出艺术和工艺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传播的密切关系,由此亦可见磁州窑型产品传播面之广阔磁州窑风格陶瓷的特征是以黑白相间装饰形成较大的反衬效果,正是因为这种艺术效果带来的魅力而闻名天下。磁州窑陶瓷的白色是靠在成型的坯胎上敷以白色的化妆土,或施用白色的釉所形成,其黑色则是使用黑、褐色的釉彩,以彩绘、划刻、剔雕等技法进行巧妙地装饰,以各种的纹饰和图案而形成。磁州窑风格的陶瓷包括许多种类,如白釉的釉上或釉下彩绘,彩绘则有黑花、酱褐色花和茶色花等各种不同色调。还有划花,即在已施好色釉的图案上进行划纹,进一步作更细的纹饰,划去黑色釉面,露出白底纹线,以增加美感;剔花则是将已在胎面上好的色釉层按照设计好的图案把一部分剔除,显露图案纹样。剔掉的部分显露出白地。借以使图案更加突出显明。刻填则是将部分色釉面进行雕刻,在雕除的纹理处再填以白釉或其他色釉进行装饰。由此可见磁州窑装饰技法和类型是很多的。有时利用这些装饰技法组合在一件瓷器上,使陶瓷器更具特殊装饰风味,而显示磁州窑风格。至于磁州窑的器型则种类更多,更具特色。

 

磁州窑发展的物质基础

    磁州窑系的陶瓷产品在北方地区获得广泛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原料贮存和燃料易取有很大关系。从地质构造而论,属磁州窑系的各窑区基本属同一地质带,地质演变经受相同经历,而形成高岭矿物的沉积矿床均属石炭二叠纪煤田,煤层底部蕴藏着丰富的粘土矿资源。这类粘土原料根据其外观和性状的不同,人们常分别称之谓“白干”、“坩子土”、“大青土”等。这些地区的粘土原料容易露天开采,为各瓷区的生产制作就地取材创造了优良条件。

    磁州窑瓷器的胎釉特征和装饰特点与原料的化学组成及性状有很大关系。从磁州窑系若干典型原料的研究表明,磁州窑系各窑区有丰富的高岭石质粘土矿,可满足瓷胎的生产要求又有长石和水云母质粘土矿,满足配釉用原料的要求,同时产有斑花石含铁矿物原料,作为黑褐色釉彩装饰用原料,这就构成了中原一带磁州窑瓷器能够长期维持生产的基本的物质条件。     

    磁州窑典型原料的差热分析和-射线衍射分析的特征,综合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当地所称的白坩土、坩石、大青土之类的原料主要是含高岭石粘土矿物和少量水白云母、石英及碳酸盐等组成的粘土;白釉土则含有水白云母和长石矿物及少量石英和碳酸盐矿物。斑化石则是一种褐铁矿,其中含少量赤铁矿矿物。据调查早在晚唐、五代若干窑区已开始利用当地原料制作唇边玉壁底白釉瓷碗了,北宋时则广泛为诸窑利用来制作磁州窑风格的彩饰瓷器,由此可见早在1000年前中原地区的陶工们就已开始熟悉和掌握当地的原料资源及其性状,逐步开发各种品种的磁州窑风格的陶瓷产品,由简单的白瓷制作发展到彩绘、划花、剔花、绞胎、纹釉等装饰技术,并使技艺更加精致成熟。

    除原料自然条件的优势之外,当地富产煤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煤的使用亦是推动磁州窑窑场不断扩大开发的另一重要因素,特别是北宋以后磁州窑能广为传播的有利条件。当然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市场繁荣和人民生活需要也是促进磁州窑大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因素,同时磁州窑区距离首都汴京(今开封市)较近亦有一定关系。

 

磁州窑原料处理、成型和烧成工艺

    磁州窑制胎原料主要采用大青土和白土青土和白土都为软质粘土,大青土中含有较多的植物质和碳素之类的有机质,其塑性比白土好,但烧成时收缩率大,容易变形,而白土中所含氧化钾和氧化钙量较少,即含有的熔剂量低,故两者配合制胎,以相互补配而制成更合用的瓷胎。其配合制胎的大致用量范围为:大青土用量为70%~80%,白土则为20%~30%。在古代瓷胎使用拉坯成形,拉坯采用石质轮盘,盘下以轴支承,用木棒拨转使轮盘旋转,借助石轮的旋转惯性,用双手拉伸置于盘中心的泥团,先拉成筒状,然后用木板或陶瓷型板伸入半成型的泥坯中刮成所需要的形状,用线绳从坯底切下即成。

    从化妆土的分析对比可知,它与白坩土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白坩土有时称白碱干,质硬成块状,需碾细,制成均匀的泥浆使用。用这种泥浆涂在坯胎表面形成化妆土层。坯胎的干燥是靠露天凉晒、坯胎在施化妆土前后都必须旋削修整底足,旋削均在石轮上进行。制釉原料是采用产于安阳水冶集附近的长英岩矿石,呈灰白色,质硬成块状,如果要制成釉浆使用,则必须用石碾将矿石碾成碎粉以制成釉浆。另有黄土原料,一般用来配制黑釉,它是种含三氧化二铁量高的水云母质粘土,不需要碾细,可直接以水淘洗后使用。

    斑花石是用作为颜料的含铁矿石,使用时必须研细,以满足绘花彩料的要求。

    窑炉则用北方诸窑当时流行的馒头窑,一般说馒头窑是一种半倒焰式窑炉烧成碗、盘瓶之类的器物都将器物装入匣钵。当地产的耐火粘土可制作烧成用的匣钵。匣钵的大小则根据器皿的大小而定,可制成不同尺寸。瓷坯装入匣钵后,将匣钵叠起,按窑室的容积大小将匣钵柱装排放在窑内。匣钵柱之间的空位为烧成时火焰流过的火路,火路的大小对瓷器的烧成好坏有很大影响。古代靠专人的烧窑经验来掌握

    从古代的磁州窑产品中白瓷的颜色判断,古窑中烧成瓷器时的气氛主要是氧化焰,白色的釉胎都显露出略带黄的色调。经过对古代磁州窑瓷器样品的检测得知,古代磁州窑陶瓷的烧成温度范围在1160~1260℃之间。这个范围表明古窑中不同窑位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各窑位间的温差较大,因此产品的致密程度和彩饰花纹色调也常有差异。

 

磁州窑瓷胎和釉的化学组成

    磁州窑系各窑场的原料使用情况和工艺技术及装饰风格均十分相近,基本上属同一类型产品,因此古代磁州窑的瓷片样品的分析成分和结构特征基本上可以代表各窑场产品情况。为比较胎、釉特征和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对历代磁州窑的黑花彩瓷胎、釉、化妆土进行分析研究。

    磁州窑瓷器胎的氧化铝含量较高,一般在1200℃左右烧成,多属生烧。由于较高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钛的含量会使胎着色成灰黄等色调,加之含钾钠等氧化物的熔剂量低,因此瓷胎的致密度差,而且粗糙。为改善磁州窑瓷器的质量,古代陶工们使用了一种白色含铁、钛量低的化妆土这种化妆土层一般在烧成后的样品上约为0.2~0.4mm厚。化妆土层含氧化铝量在35%~37%,其中尚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钙和氧化钾等熔剂成分。从化妆土的显微结构看出,颗粒细度很细,石英颗粒很少。这表明化妆土是经过淘洗后使用的,如果在化妆土上施以透明釉就可制成白瓷。若在化妆土层上先施一层含铁矿原料的釉料,然后用剔花的技法将非花纹装饰部分的含铁釉料层剔掉,露出化妆土层,根据高铁釉层中含铁量的多少以决定烧成后形成黑花或褐花的装饰图案。在剔好花纹的器物表面上再施加一层透明釉经过烧成,即制成剔黑花或褐花的磁州窑瓷器。若在化妆土上用含铁矿物作颜料进行彩绘,然后施以透明釉,则制成黑花或褐花釉下彩瓷器。若再在黑褐彩上划画花纹的边界或花叶的花蕊和叶筋则形成部分的划花装饰。也有直接在施好化妆土的器物上全部用划花的技法把部分花纹划去化妆土而装饰的。珍珠地划花的观台窑枕就是用此技法装饰的。一般使用的透明白釉很薄,厚度约为0.15~0.3mm。其化学组成主要是含氧化钙和氧化镁约4%~5%,含氧化钾和氧化钠约5%~6%的钙碱釉。釉中很少气泡和残留石英颗粒,故其透明度很高,使划、刻和彩绘的花纹可十分清晰而显明地表露出来。

 

胎釉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

    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

    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烧制方法

    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

    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造型

    宋代磁州窑瓷器的产量很大,造型也十分丰富,主要生产民间日常用瓷,还有少量的文具、玩具、娱乐用品及各种瓷塑等。

    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

    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纹饰

    釉下彩绘: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

    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

    诗文装饰:磁州窑还大量题写诗文做器物的装饰,这种装饰风格最初始于唐代长沙窑,而磁州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

    诗词多出自当时文人之笔,常见有"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阮郎归"等,同时还有民谚俚曲,规劝箴言,处世哲学、吉祥语等。如:"天下太平""众中少语、无事早归""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孤馆雨留人""国家永安""镇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风花雪月"等。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

   款识: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至今仅见到两件,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另一件在英国,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左书"熙宁四年"(1071)。大多数是在枕的底部刻制瓷作坊的标记,如"张家造""赵家造""王家造""刘家造""申家造""张大家枕""李家枕""滏阳陈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