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资讯

窑址专栏
吉州窑窑址概况

吉州窑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南方的著名窑场吉州窑也是其中之一。

    根据目前的许多研究结果,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吉州窑创烧于唐,中经五代,北宋,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具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早在1937年就有英国人曾到窑址调查并报道了若干结果。50年代末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吉州窑的概况。

    198010月到198112,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和吉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对吉州窑进行了考古发掘。重点发掘了窑床和作坊各一处,废窑堆积23,共开方、探沟24,揭露面积2191平方米。出土了各类瓷器和窑具达4503,并发表了比较详细的发掘报告

    吉州窑遗址在江西省吉安县南约6公里的永和镇,该镇坐落于赣江西岸,窑址分布于镇之西侧。其范围东北由林家园、柘树下至西南的塔里前、船岭下长达2公里;西北由窑门岭至东南的辅顺庙宽达115公里。现存窑址共24,即窑岭、茅庵岭、窑门岭、后背岭、官家圹岭、屋后岭、猪婆石岭。蒋家岭、七眼圹岭、松树岭、曹门岭、乱葬戈岭、尹家山岭、本觉寺岭、上蒋岭、讲经台岭、曾家岭、斜家岭、枫树岭、柘树岭、肖家岭。天足岭和下瓦窑岭。

 

吉州窑的历史渊源

    除了上文提到的早期学者之外,江西考古学家曾详细研究和论述了吉州窑的历史80吉州窑因地得名,窑址在江西省吉安县,吉安在汉代名叫庐陵县。东汉兴平元年(104)孙策立庐陵郡,直至隋初均置庐陵郡。隋开皇十年(590)改置为吉州直至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吉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庐陵郡。乾元元年(758)再改为吉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吉州路,贞元元年(1295)改吉州为吉安路。故从隋代到元代该地均称吉州。永和是窑址所在地。一些学者引用《东昌志》“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间割属庐陵,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并引《青原山志》载“齐后军将军焦度封东昌县子,则东昌为县矣”。故吉州窑又有永和窑和东昌窑之称。

    吉安永和镇地处赣江中游的丘陵地带。窑址在镇西,隔江与东岸的青原山相望。该处为一佛教禅宗圣地亦为陶瓷原料的产地,西有神岗、东临赣江,北有凤凰山而南则面向庐岗。古时该地窑业兴旺时期,窑火终年不绝,聚居于此者千家,层楼叠瓦,商贾络绎。现在的一些市街还可以见到全系窑砖瓷片所铺砌。考古学家按方志找出了过去的一些老街,如“瓷器街”、“莲池街”“茅草街”、“锡器街”、“鸳鸯街”和“迎仙街”等六条当时最繁荣的街道。古代的永和镇有许多名胜古迹,其中包括一些有名的寺观,例如“本觉寺”、“清都观”、“慧灯寺”、“知度寺”、“宝寿寺”“古佛寺”。现在仅存在“本觉寺塔”和“清都观”了。

    屋后岭曾出土一件乳白釉碗,内底款写有褐彩“本觉”两字,为本觉寺的实物佐证。“东昌寺肇创于唐”,“南有塔,唐开元时所创也。

    从吉州窑历代烧造的器物来看,青瓷和青白瓷有唐代越窑风格,白瓷有北宋的定窑风格,碎器瓷有南宋风格并有细纹片的青瓷。此外,某些青瓷又很似龙泉窑青瓷,这样与古籍考证相符。吉州窑始创于唐而盛于宋,以生产黑釉为多。吉州亦产茶,故瓷与茶互为影响,况且青原山为佛教禅宗圣地,瓷亦依佛而兴旺是很自然的,南宋乾道间瓷家舒翁,舒娇所制器物“重仙佛乃一佐证。这与建盏依帝而盛者相似。

    许多作者引用吉州窑终烧于元末明初。《新增格古要论》写道:“相传云,宋文丞相过此,窑变成玉,遂不烧焉。今其窑尚有遗址在人家。永乐中,或掘有玉杯盏之类,理或然也。自元至今犹然”。这就是说,南宋自1279年亡后经过110年著录时,吉州窑早已不烧了,有关吉州窑的这段记述是王佐在曹昭后70年所增补的。也就是说,自南宋亡后180年王佐听“相传”而补记的。由此可知,江西经过宋末元初的兵燹战乱,而吉安又是南宋皇朝逃亡所经之地,人民的生计当然大受影响,吉安被元军占领前后,百姓大逃亡,在窑工四散的情况下吉州停窑是完全可信的。因为永和镇地处交通要道而当时窑就在镇之西郊,即使兵燹过后,“余烟”还有可能在窑址中重新冒出,但生产必然大为衰落,只是一种苟延残喘的局面。朱琰在《景德镇陶录》引唐氏《肆考》句云:“吉窑颇似定器,出今吉安之永和镇。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时尽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遂封穴不烧,逃之饶。故景德镇初多永和陶工。按此亦元初事,若明陶以后,则皆昌南土著。”“宋文丞相过此”是指当时宋元两军在当地的混战,而“窑变成玉”只不过是指兵燹使民不聊生的一种政治上的遁词而已,皇帝与皇族逃亡都来不及,那有工夫管你吉州窑烧得好坏如何,况且吉州窑是民窑又不是官窑,官们管不着。“惧事上闻”是假,“封穴不烧”是真。当时,德祐二年(1276)七月,文天祥军取宁都和于都,声势大振。但后来形势恶化,景炎二年(1277)移屯漳州。五月间文天祥反攻江西、入会昌,六月入兴国。七月直达赣州城下,吉州所属八县收复了一半,只有赣州孤城还在元军之手。但是后来兵败又逃至广东。在江西这一地区两军有一两年杀来杀去,老百姓大为道殃,吉州许多陶工逃往山区景德镇,“封穴不烧”乃是理所当然了。至于元朝得了天下是否有过恢复似无据可考。但从考古发掘所得,似乎元代也有过些器物出土,故一些考古学家的意见认为吉州止烧于元末明初。但据曹昭之说,明初窑址早已成遗物,如“玉杯、盏之类”王佐还下了一句断语:“自元至今犹然”。可知,从王佐之说,则元初吉州窑就终烧了。       

 

吉州窑的品种

    《格古要论》谈到吉州窑时写道:“宋时有五窑,书公烧者最佳。有白色。紫色。花瓶大者值数两,小者有花又有碎器最佳。”所谓“五窑”并不是指五座烧瓷的瓷窑,而是指有五类瓷器的品种。品种最好的是书()()家所烧的瓷器,另一种则是碎器瓷。朱琰引唐氏《肆考》句:“宋末有碎器,亦佳”。这就说明在宋代,吉州窑以碎器瓷和舒翁烧制的吉州瓷器最负盛名。吉州窑所出的黑釉瓷“其色与紫定器相类,体厚而质粗,不甚值钱”。《遵生八笺》亦云:“有吉州窑,色紫与定相似,质粗不佳。”似纯属重复曹昭对黑釉瓷之评价,认为吉州黑釉瓷仿紫定,质量不高。南宋时吉州窑①②③也仿制定窑器,俗称南定,形制和釉色均与定器相似,但质粗、色灰、器厚

    《吉州窑》一书作者把吉州窑器分为五个系统和十个大类,,

    (1)青瓷系统。中分第1类早期青瓷,2类细碎纹青瓷,3类龙泉型青瓷

    (2)白瓷系统。中分第4类薄釉白瓷,5类印花白瓷,6类细白瓷

    (3)彩绘瓷系统。中分第7类彩绘瓷,8类青花彩绘瓷

    (4)黑釉瓷系统。独成一类,为第9,称天目类。

    (5)绿釉瓷系统。独成第10,绿釉类。

    通过考古发掘,江西考古界亦把吉州窑器分为五大类。即,

    (1)青瓷器。此类青瓷有碗、罐、壶等器物。采用高岭土垫块烧,方法比较原始,与越窑相同,与洪州窑晚唐器相似。施青灰或酱褐釉不及底。出自本觉寺窑床底2米深的层位,和天足岭底层,为吉州窑创烧期的产品

    (2)乳白瓷。出土于本觉寺窑床底下,天足岭底层和桐木桥作坊铺地砖下的基足层。从晚唐、五代延续到宋元间。形制有时代不同的演变。施釉不到底,有些碗内有涩圈。不少碗底印有“吉”、“记”或酱彩书“吉”、“记”、“福”、“慧”、“太平”、“本觉”等字。或印有缠枝花卉、海水游鱼、凤采牡丹等花纹。胎质细白含砂,切削技法娴熟、草率。器有平底、宽圈足和窄圈足三种。具有定窑晚唐、五代的器形特点。器物有各式碗、钵、高足杯、碟、瓶、粉盒、小罐、瓷鹅、盏等。

    (3)黑釉瓷。永和镇的许多窑址都以烧制黑釉为主。品种繁多,有各式碗、盏、盘、碟、钵、盆、瓶、高足杯、壶、罐、鼎、炉、漏斗、柳条纹罐、玩具等。吉州黑釉瓷制造技法有其独到之处,通过各种装饰手法和施釉与烧成,制出了有其特色的纹样和风格,其品种、类型有木叶、鹧鸪斑洒彩、剪纸贴花、剔花和纯黑釉(素天目)等。吉州黑釉瓷将在后文详述。

    (4)彩绘瓷。在与薄釉乳白瓷相同的胎质上直接加以彩绘然后施以乳白瓷相同的透明釉,成为一个新的彩绘瓷品种。胎面上并不先施白色化妆土。彩绘的色料有酱褐或红褐,为铁质彩料,呈红色而不呈黑色。烧后显出明澈晶亮、红褐鲜明的效果,为吉州窑烧制技术的一大成就。纹饰有表现民间风俗的“吉祥如意”如蛱蝶、双鱼、鸳鸯、跃鹿(谐音有禄),(),回纹(连绵不断)等。绘画有折枝梅,梅竹、芦草、图案有蔓草、圈纹、弦纹、锦地纹、波浪纹、八卦、莲瓣、六边形,连弧形等具有丰富多采的生活气息。

    (5)绿釉瓷。绿釉瓷施绿釉。有釉枕。施釉不到底,划蕉叶纹。有三足炉、盆、瓶、碗、碟、筒瓦和建筑装饰等。该类瓷器的绿釉属低温釉。    

 

吉州黑釉瓷的陶瓷物理化学本质

    从外观上已经可以判断吉州窑黑釉器与其他窑口同类产品的区别。吉州黑釉盏的特征,正如上述已经指出的那样,它是不流釉的,也不析出钙长石,依靠自身在窑中形成不了兔毫纹,故一般可以施釉到圈足之处。但也有若干碗盏施釉不到底而在外侧底部露胎,胎呈灰白或灰黄而有吉州窑胎的特色。

    吉州窑黑釉盏以各种技法在黑釉上手绘或喷洒白釉,在有白釉的地方烧成时黑、白两釉发生反应成花纹斑块或斑点,产生了吉州天目独有的千变万化的装饰。由于在技术上有飞跃的发展,加之所用的黑、白釉料的差异,制造出许多上述各窑口所没有的产品。其物理化学的本质特别在黑、白釉烧成反应的过程和后果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和说明。吉州天目胎的氧化铝含量足够高,甚至高达30%,一般也在20%以上。二氧化硅含量也高,60%~70%之间波动。熔剂含量也比一般中国古瓷略高,可以帮助高氧化铝胎料的烧结。在显微镜下看到,石英为主要的粗颗粒,基质矿物主要为云母类。二氧化钛以金红石微晶粒的形式存在。某些样品中还含有少数腊石颗粒。氧化铁则以大颗粒(40微米)的铁矿颗粒出现,主要为磁铁矿,间或带有少量微粒赤铁矿。由于基本上没有溶解于玻璃相,故其胎全部呈现灰白色。石英颗粒一般为脉石英,某些样品有时含有斑状石英和胶结石英。许多试样中的石英颗粒都有熔融圈,可知其烧成温度一般是够高的。

    由于吉州天目釉面上多少都含有一些白釉,随着釉面白斑或黄斑的多少会影响到数据的偏移,但鹧鸪斑釉因白斑点较少,故影响较少。表中还列出一个纯黑釉的数据以资比较。

    比较了吉州和建阳两种天目釉的数据可知,前者碱质和碱土质含量都比较高, 氧化铝和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较低,是其釉不易析晶的主要原因。然而它的氧化镁含量比建盏和黑定都高,黑釉中局部高氧化镁可以产生绿斑,而三氧化二铁偏低时局部与白釉反应易产生红棕色或黄色小斑。吉州黑釉中五氧化二磷含量高是来自当地原料的植物灰。

     如前述,在黑釉上涂刷白釉,局部产生乳光的唐钧是乳光釉始创的,不过唐钧出现醒目的乳光色彩并不常见。吉州窑与之相似,以毛笔手绘的白花或芦荻花则罕有带乳光色彩的。然而吉州窑在施一层黑釉后,以洒釉、喷釉、滴釉、剪纸贴花等技法在其上施以白色釉料,烧成后形成麻点釉、兔毫釉、玳瑁釉、龙凤梅竹、折枝图案和吉祥文字如金玉满堂、长命福贵、福寿康宁等许多款式。特别是控制白釉浆的浓度、釉滴的大小和流动度是形成麻点、兔毫、鹧鸪斑、玳瑁斑虎皮斑的主要工艺因素。麻点釉所用的白釉浆,滴小浆浓,在釉面上产生小于芝麻点的白色或黄色的无数微小斑点;浆稀则与黑釉反应时不能掩蔽黑釉的底色,只能局部稀释或冲淡了氧化铁的浓度,使原来黑色的釉在该小斑点处变成棕红、酱褐甚至淡黄的色斑。若白釉的氧化镁含量较高,使局部地区析出纳米级辉石型微晶,就会变成绿斑。

    鹧鸪斑是滴大而不稀,玳瑁斑则流成斑块;滴再大且流动度略大则连成虎皮斑,吉州窑的这种二次施釉工艺虽然与唐钩甚至宋代河南禹县钧窑以及宜均、广均相同,但是正如上述,它的工艺因素比它们复杂得多,故出产了上述各窑口都没有的许多品种或款式,所用的白釉料都具有自身和当地的特色。它固然有自己所用的白釉,亦显然使用了蛋黄色的乳浊釉,以至制出了黄黑相配的玳瑁釉。据知,它所用的植物灰则以麻灰为主。

    在实体显微镜下可以判明上述的一些吉州天目是用白釉装饰的。因为观察一些生烧的残片,花纹表面还留下未烧透的白釉的硬壳。许多式样,不管是兔毫、麻点、或玳瑁,在斑点的中部是浓度最高的白釉而呈乳白,往外成黄色、绿色直到蓝色的强烈乳光。

    在实体显微镜下观察,不论兔毫、玳瑁、虎皮、麻点等斑纹边缘一定的宽度并都有乳浊并呈现乳光的区域。例如,观察一种外观呈蛋黄色斑块的吉州玳瑁盏,其中心部位的蛋黄色,而其周围有一定宽度的则呈天蓝到普蓝色的乳光,甚为绮丽。

    在透光显微镜下观察吉州窑的黑釉层时,它总是呈现为黄色清澈透明的玻璃体,偶然有些三氧化二铁的微晶,一些试样偶然含有少数残留石英颗粒,某些试样的这种颗粒周围还会析出方石英微粒。某些黑釉的局部地区呈现乳浊和分相现象。一些试样分相所产生的小滴大到足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分辨。大多数试样的斑纹区都有透辉石针晶或球晶在局部地区析晶,而且不论兔毫、玳瑁、鹧鸪斑都呈液相分离结构。

    在透射电镜下证实,上述的几个吉州天目品种的斑纹区都发生液相分离。无数的分相孤立小滴随机地分布于另一种成分的连续相中。小滴的直径以兔毫为最小,一般≤100纳米,玳瑁则稍大,500纳米,鹧鸪斑最大,500纳米。而孤立小滴生长、粗化、互连时,其粒径甚至可大至光学显微镜能分辨的程度。某些鹧鸪斑试样的孤立小滴相甚至能够发生二次液相分离结构。

    透辉石微晶的局部析晶说明釉中有足够的氧化镁含量并且分布不均匀,这种结构正与它们的化学分析数据相呼应。辉石型析晶可以使釉的艺术形象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釉中含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使辉石析晶成透辉石或深绿辉石和其他属于普通辉石矿物类型的微晶。这些矿物大都带有自身的色彩,如橄榄绿色或棕红色。故吉州天目釉,以麻点釉为代表可以呈现出其他钩窑釉所没有的各种颜色的乳光。          

 

白釉彩绘瓷类

    彩绘瓷属釉下彩,是直接在胎坯上彩绘,然后施加薄釉。它与磁州窑彩绘瓷先在胎壁上涂以白粉,然后施釉再着色彩不同,两者似有承前启后的密切关系。此类彩绘瓷的胎釉与乳白釉瓷相同。主要器物有罐、瓶、盆、炉、壶、枕、粉盒、器盖和玩具等。纹样装饰多为吉祥如意等与民间习俗相关联的写意画。如蛱蝶、双鱼、双鸭戏水(成双)、跃鹿()、鹊()、回纹(连续不断)等,以及与绘画相联的折枝梅、芦草、梅竹,和图案有关的海涛、八封、六边形和连弧纹等。画面的各种构思都是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而设计的,远看主题突出,近观纹样精细。一般来说,瓶类颈部饰弦纹、回纹,腹部饰海涛或六、四连弧开窗,内多绘跃鹿、双鸭戏水图案,有的则绘芍药、飞蝶、梅花,点缀以竹叶或缠枝花草,构图静中有动,具有安定、和谐、新颖的美感。罐类器亦多饰连弧开光、跃鹿、海涛、花蝶、芦草和莲瓣纹;盘多绘双鱼戏水,与器物的形制配合得十分协调。壶类器多饰花蝶、缠枝蔓草、梅花、芦草纹样。杯形器多饰弦纹、梅蝶纹。粉盒盖面多为弦纹、葵花、梅花、芦草、芦雁、莲瓣和乳钉纹样。瓷枕边沿多为宽带弦纹,内为三弧、八弧开窗,窗内绘以梅竹、松枝、海涛纹,有的为四边或六边连续""字形构图。鼎炉颈部多饰回纹,腹为连弧开窗,内绘梅竹、莲花、跃鹿、八卦、鸳鸯戏水、窗外衬托以莲瓣、四边或六边几何纹样,装饰和造型十分统一。

 

黑釉瓷类

    黑釉瓷是吉州窑开放"异彩的山花",又称之为"天目瓷"。它利用廉价的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常见器物有碗、盘、碟、钵、瓶、壶、杯、高足杯、鼎炉、罐、器盖和玩具等。胎质夹细砂。

    黑釉瓷纹样装饰大体有剪纸贴花、彩绘、洒釉、剔花、刻花.划花、木叶贴花和素天目等。其中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装饰仅见于吉州窑,是风格独具的装饰。而"油滴""兔毫""洒釉"等窑变色斑更是黑釉瓷中的名贵品种。据史书记载,宋人斗茶品茶专尚兔毫盏。宋徽宗说过:"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新近出土的黑釉瓷纹饰有木叶纹、鸾凤纹、鹿树兔毫纹、月梅纹、月竹纹、洒釉芦荻纹、散缀梅花、虎皮斑、剔花填釉折枝梅等。各种窑变色斑犹如云雾、细雨、芦花、玳瑁的甲壳、虎皮的纹斑或青、蓝、绿、紫的火焰,这些异彩缤纷的釉面装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美好的记忆。剪纸贴花多运用在碗盏内壁,采用同一样式的剪纸,三点或四点均齐排列,口沿衬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边,使画面整体与盏碗轮廓匀称协调。木叶纹装饰和剪纸贴花一样是吉州窑装饰艺术中的两朵奇范。这种木叶纹多装饰在黑釉碗()内,有单片的木叶,有半叶挂于盏边的,也有双叶萱落或三叶散点的。吉州窑黑釉彩绘瓷多为月光底下的梅树、竹枝、飞蝶或风雪中的芦花,有含蓄的风味和浓厚的国画意境,开创了釉上彩绘的先河。在文字装饰上,有压印、彩书"""""""""太平""粉合十分""尹家个""本觉""舒家记"或剪纸"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福寿康宁"等,表达了民间习俗和向往美好康乐的愿望。黑釉剔花填釉折枝梅装饰,迎雪盛开,别具雅趣。简练的刀法,剔画得形神兼备。

    瓷塑技艺也颇具盛名。各种瓷塑包括有人像、牧童骑牛、鸡鸭、牛、虎、象棋、瓷珠等。其中牧童骑牛与南朝鲜海域中国元代沉船中的景德镇窑牧童骑牛瓷塑极相近似。其中有一彩绘瓷片,上绘人像,侧置一酒坛,极似宋画。这些优秀的装饰艺术对研究宋代窑业、地方历史和服饰是重要借鉴,至今仍是我们陶瓷工艺上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珍贵遗产。

 

绿釉瓷类

    绿釉瓷属于低温铅釉。主要器型有盆、枕、碗、盏、碟、长颈瓶、壶、三足炉、器盖和建筑饰物等,以枕为多。胎质粗松。主要纹样有弦纹、蕉叶、乳钉、缠枝牡丹和水波纹等,均系釉下刻画或压印。瓷枕以北部各窑堆积发现最多,这类瓷枕在江西修水、临川和丰城等地均有发现。         

 

吉州窑瓷器的类别与纹样装饰

    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青瓷类有青绿、米黄、酱褐等釉色。在酱褐釉瓷方面本觉寺窑床底下层和同层位的天足岭堆积层中发现有酱褐釉豌、罐和短流注壶等一类器物。这两处都是未经扰乱的堆积层。它的烧造方法和浙江绍兴出土的三国青瓷及唐越窑烧造技法相同,使用的是高岭土衬块烧。此类器与丰城洪州窑晚唐间烧造的短流注壶、双系罐,河南鹤壁集窑瓷壶、注子和双系罐等相近似。青瓷器质粗夹细砂,胎釉间先施一"化妆土",再烧一层酱褐釉。釉不及底,碗内衬贴五六块高岭土,以免叠烧时搭釉。这些产品的烧造年代可提早到唐代晚期。青灰、米黄釉瓷器在尹家山岭、上蒋岭、茅庵岭等均有出土,胎质灰白,较坚,数量很少,与吉州窑的胎质相同。主要器物有莲瓣纹高足杯、刻画缠枝暗花碗、浅腹盘、鼎炉、圈足盘、素面高足杯和碟等,有的施釉不及底,开冰裂细片。盘、碗和素面高足杯等,底露紫红色不施釉"血底足",其中莲瓣纹高足杯似五代期间烧造,其他器物均见于江西省南昌、清江、东乡和新干等地宋元墓。从胎釉分析,应是吉州窑烧造。有的如仿龙泉釉高足杯,因火候、胎土和烧造技术上的差异,釉色青中泛黄。

    乳白釉瓷类胎质灰白较细。以碗、盏、碟、钵为多。釉色白中泛青黄,釉薄不及底,近似早期影青瓷。底足切削较粗糙.底式有平底、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达2.7厘米。乳白釉瓷以碗为多,窑床底下堆积层所出厚唇和折唇碗始烧于晚唐五代,至元代末期。碗内底一般多印有""""""或酱釉书以"""""",少数器书"""太平""本觉"等款识。常见器型还有玉壶春瓶、器盖、粉盒、小罐和玩具等。乳白釉瓷以印花装饰为主,多见于碗、瓶和碟一类器。印花碗内底多饰梅花、缠枝花卉、双鱼戏水或凤采牡丹图案,口沿空间以回纹填补。玉壶春瓶器腹两侧压印一组鸾凤主题图案,图案以外的空间部位饰以缠枝牡丹,近底部环以凸如意首纹一周。主题突出,纹样严谨精致,布局匀称明丽,达到了装饰与造型的统一,具有定窑型印花瓷的典型风格。这说明吉州窑不仅富于创新,还善于博采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