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资讯

窑址专栏
龙泉窑窑址概况

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明清,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

    在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故名。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凌,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从窑址的瓷片来看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百分至九十几,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

    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盘、盆、碟、盏、壶、罐、渣斗、水注、水盂、笔筒、炉、琮、投壶、瓶等应有尽有。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

    在龙泉窑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的釉色及高超的质量影响下,除浙江境内多处窑址如大窑、金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笔架山、项户、道泰、山头窑、松溪、马垃力、安福口、安仁口、大方、大棋、下村、武溪等300余处外,还有江西、福建两省的多处窑址也仿烧龙泉青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这在宋、元民窑瓷器中是屈指可数,名列前茅的。

 

龙泉原料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龙泉青瓷原料大致有三大类。一类为瓷石原料,深度风化的瓷石原料用于制胎;风化较浅的瓷石常用以配制釉料;另一类为紫金土,是一种紫褐色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常含有若干石英和长石的夹杂矿物。此外尚有一类作为熔剂配制釉的原料,据分析表明古代开始是使用草木灰,至南宋则是以草木煅烧石灰制成釉灰使用。瓷石为含石英量高的绢云母质矿物原料,SiO2的含量在71%~77%之间,Al2O315%~19%之间,K2O量约在2%~5%之间。一般制胎是将经水碓春细的粉料淘洗后使用,淘洗后精泥中的细颗粒含量增高。主要是将部分大颗粒的石英淘去。故制胎用瓷石精泥的SO2含量有所降低,而含Al2O3量即可升高,即其中高岭石类矿物和绢云母质的细颗粒矿物的含量有所提高。有利于提高胎泥的可塑性和操作性能。紫金土常因产地不同而异,其含SO2,A2OaFe2O3以及K2O的量波动很大,常利用它来制作黑胎和用作青釉的着色剂原料,有时若干紫金土中含有一定量的含钛矿物,影响青瓷釉的色调。

    从原料的差热分析和加热失重以及分离出的小于1微米部分的化学分析、差热分析、X射线鉴定和偏光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综合研究结果得知毛家山、石层、源底、东山恩等瓷石矿原料十分相近,外观上均类似于江西和安徽一带的瓷石矿,都含有大量石英颗粒和不同程度含量的细颗粒云母和高岭石质矿物。东山恩和源底瓷石中还有少量长石。有人对江西景德镇瓷石的研究结果表明,瓷石可按其绢云母化的程度而有不同含量的长石,按其高岭化程度的不同有不同含量的高岭石。浙江龙泉地区的瓷石矿与江西景德镇瓷石矿十分接近。坞头瓷石在300℃附近的吸热效应表明有三铝水石[y-A1(OH)3存在,三铝水石的放热效应是在320330℃。这几种瓷石主要是含大量石英和一定量的高岭石和云母的原生粘土矿物。因而可看作为未完全风化的高硅质原生硬质粘土。宝溪、木岱大窑高际头和黄连坑四种紫金土的成分相差很大,它们所含矿物组成也不甚相同。    

    大窑高际头和木岱紫金土中氧化钛含量低,分别为0.45%0.56%;氧化铝含量亦低,分别为18.019%16.30%;氧化铁含量分别为3.11%3.62%。宝溪紫金土的氧化钛含量为0.99%,氧化铁含量为5.93%,氧化铝含量为20.57%,稍高于以上两种紫金土。从以上三种紫金土的钛铁、铝的含量范围看均可作为釉的着色原料而使釉呈现美丽的青绿色。大窑黄连坑紫金土含氧化钛量为2%,含氧化铝量高为24.77%,含氧化铁量亦高为13.85%,含钾钠等熔剂性氧化物的量很低,故不能用于作为釉的着色原料,可以作为制胎原料,如用于制黑胎青瓷或加入胎中使瓷胎形成“紫口铁足”的效果。龙泉青瓷釉的主要熔剂原料最早是使用草木灰以引|CaO和增加K2O的含量。后来使用了石灰石与草木煅烧合成的釉灰,取代了草木灰的使用,使釉浆的性能易于控制,釉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龙泉地区附近石灰石有两个产地来源一为福建浦城的富岭出产,质量高,色白,杂质少,该地距龙泉大窑40公里;另一产地为庆元的龙宫,所产石灰石含杂质较多,距大窑约90公里。无论是采用草木灰还是采用釉灰配釉都是为了提供釉中的钙而作为熔剂的来源。钙的含量在釉中的增高可使铁离子着色的青釉颜色加深,易呈现青蓝色调。

 

器型

    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5]

 

胎釉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近些年来,专家学者对经过作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

 

纹饰

    龙泉窑产品的伪品的刻划纹样,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伪品对这类产品的仿烧,提供了识别点。

 

装烧方法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五历代龙泉的龙窑和烧成技术

     历代龙泉青釉瓷的质量优劣与其当时的烧成技术有密切关系,其中包括窑炉的构造、装窑技术、窑具质量和用法燃料的质量以及烧成过程中温度和气氛的控制与调节都是十分重要的。关于古代龙泉青釉瓷的烧成技术一方面可从窑址的发掘得到一些实测资料,另一方面可从历代样品的质量特征和科学分析获得一些辅助的推测和判断。对于大致认识历代龙泉青釉瓷的烧成技术是有益的。

    从龙泉大窑、金村和安福三处古窑遗址的发掘中所找到的古龙窑遗迹可以看出,龙泉地区烧制青瓷的龙窑结构和尺寸在不同时期是有差别的。龙窑是依山坡而建的狭长形窑,窑室的长度和坡度对龙窑的性能和使用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窑室越长、坡度越大使窑的抽力越大,因为龙窑基本上没有烟囱或有很矮的烟囱。主要是靠窑本身所产生的抽风力量使火焰从窑前部流向后部,以升高炉温和控制火焰的性质。宋代龙泉窑的窑室很长,一般长者达70~80,其坡度亦较大,16°左右。形成窑头和窑尾之间的高度差也很大,约有20米。如安福发现的Y18号窑,窑长72,坡度为16°,前头宽1.85,中部宽2.2,尾部宽2.3米。窑室前半段平直,后半段曲度较大,其所以建成具有一定曲度的后段,主要是为了增加对火焰流动的阻力,减慢火焰流速,有利于窑内的升温。南宋时期也有较短的龙窑,大窑窑址发掘中曾发现一条较完整的龙窑,仅有30米长的窑室,窑头和窑尾的高度差为8.95,其坡度约为17°,窑宽为1.85~2,短窑与长窑相比其装烧量少,但易于控制。宋代尚有分室龙窑出现,分室龙窑是在一般龙窑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它表明了宋代窑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它与一般龙窑的不同在于以墙将龙窑分成多室,使窑内的火焰形成倒焰式。不但容易控制火焰的流速和温度,而且易于控制气氛,改善青瓷产品的釉色质量。安福龙泉窑址发掘的Y58号分室龙窑就表明了,以墙隔分为室的特点,其窑底由下而上筑六级台阶,每级间隔4,25~40厘米,每级台阶设有窑门、挡火墙和墙基下的烟火孔。由此可见宋代在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上的改进是十分明显的,南宋后期烧出高质量的粉青和梅子青等青釉瓷品种,不能不与窑炉上的改善有密切关系。元、明时期的龙窑窑室比宋代的短些,窑的坡度也比较小,如安福窑址发掘的元代Y-17号窑长度为49.6,窑室前宽1.55,中尾部宽2.35,坡度为11.6°。明代Y-32号窑,43.15,窑室前宽1.2,后宽2,坡度为13.5°。从窑室长度和坡度看,元、明时期龙窑的烧成更容易控制,窑室短、坡度平缓、温度和气氛易于达到均匀,这一点从元代能烧制大型器皿已经得到说明。为何元、明青釉瓷的质量不及宋代晚期的青釉瓷,这很可能是元、明时期在烧成技术上不及宋代,诸如装窑技术、温度和气氛的控制等。对于瓷器的烧成来说,装窑是十分重要的,是否使用匣钵和匣钵在窑内装放的疏密组合排列等都影响窑中各部位的火路分布,即影响到烧成过程中火焰的流动情况、温度上升的快慢,氧化和还原的程度等。因此青釉瓷质量的高低除窑炉结构有一定影响外,烧成技术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所以元、明时期的龙泉青釉瓷质量差,特别是明代的青釉瓷产品多呈带黄或灰暗釉色,主要是烧成技术水平低下之故。

    装窑技术方面北宋时期还较落后,一些高大产品如瓶、罐、钵、盆和执壶之类的坯体不使用匣钵装烧,放在喇叭形垫座上垫以垫环,以明火烧成,釉面上常落有落砂及火焰带来的杂质,釉面质量和颜色均差。釉多呈青黄色。同时窑内空间利用率也较低。南宋时期烧成青釉瓷时已完全不使用喇叭形垫座装窑方式,而是全部使用匣钵装烧青瓷,使用匣钵为烧成技术上的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它可以迭装成匣钵柱,容易实现按不同窑位安置和排列匣钵柱,形成比较合理的间隙(火路)分布,以达到更有利于控制窑内温度和气氛的目的。同时全部使用匣钵装窑,能使窑室空间得到合理的充分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龙窑的建造是十分经济的,一方面利用山坡自然地势的坡度,另一方面就地取材使用一般的粘土材料和残砖及废匣钵十分简单的建成窑墙,表面涂以粘土,窑底则用黄砂铺成,再以匣钵片铺平,成本相当低廉。这一点正表明古代窑工们的聪敏才智和高超的技术本领,他们能以简单和造价低廉的龙窑烧制出如此精美闻名世界的青瓷产品,使后人不能不钦佩古代窑工们的高度技术水平。

    从发掘的历代龙泉窑的青瓷标本也可看出各时期烧成技术的高低。一般说,龙窑长者有七八十米,短者也有三十米,如此长的窑室多者可装烧瓷器四万件,少者也装烧近两万件。要使每个窑位都能达到均匀一致的温度和气氛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技术十分熟练和经验丰富的老窑工,也只能掌握某些窑位达到较好的温度和气氛条件,烧制出部分优质产品。北宋早期能烧出淡青色的青釉瓷表明那时烧成温度不十分高,能掌握和控制烧还原焰,进入北宋中晚期青釉瓷的釉色主要呈现青中带黄,且有流釉,这表明温度有些偏高,控制还原焰烧成的技术也不够熟练。南宋前期由于烧成技术的提高,部分青釉瓷产品的釉色可以达到青翠。但仍然有些产品的釉色呈现青灰和青黄色。直到南宋晚期龙窑的窑室缩短和改进成分室龙窑,温度和气氛更容易和有效控制之后,才使青瓷的釉色达到了粉青和梅子青的优美程度。但也并非整窑的产品都能完全烧成如此完美的釉色,产品仍然出现不同色调的青色和黄色。这说明即使窑炉构造有了改进,控制龙窑的温度和气氛达到完好一致的程度也是很困难的。能使部分窑位达到理想状态烧出优美的青色,在烧成技术上没有高水平和熟练经验也是难以实现的。足见南宋晚期以龙窑烧制青瓷的工艺在龙泉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元、明瓷器的釉色比南宋青瓷要逊色得多,这表明元、明时期龙泉窑在烧成技术上缺乏控制,致使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当,使釉色带灰或带黄。

    龙泉窑古代所用匣钵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为平底匣钵,另一种为凹底匣钵。碗、盘之类短矮的瓷件常用凹型底的匣钵,数件瓷件迭放在匣钵内。匣钵互迭放成柱装窑。瓷件底部则常以泥饼支托,有时使用支钉支托。瓶、罐、壶等大型制品则常用平底匣钵装烧。匣钵和支垫窑具的质量对青瓷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菽园杂记》的记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用柴条日夜烧变,俟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俟火气绝而后启。”泥筒指匣钵,装好瓷器的匣钵要非常规整的排放在窑室内。用木柴和竹作为燃料烧较长时间,烧到火红高温无烟时,即达到既无不完全燃烧的烟雾,又不使空气过量的近中性焰或轻微还原焰的清火阶段,然后封窑门,不让二次空气进入窑内,防止釉面的重新氧化,等冷却后再开窑。尽管文字简单,却记述了几个重要的烧成工艺程序遵循的要点

    龙泉青瓷经历了一千多年由粗到精的发展,和在竞争中由高品质退向低质量的衰落过程,它为中国青瓷的发展和在科学技术上所作出的贡献是显著的,对世界文化艺术和制瓷技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南宋后期白胎青瓷开创出粉青和梅子青釉瓷以及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在质量上达到了高精水平,也显示了其不平凡的技艺和特征,这些高度完美产品的取得表明龙泉青瓷在制作技术上的发展同样达到了不寻常的水平。多层厚釉技术和充分还原技术的掌握与其他诸窑相比亦有独到之处。龙泉青瓷名扬天下主要靠技术结合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龙泉窑青釉瓷以及下节所讨论的南宋官窑青釉瓷都是第五个里程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