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资讯

窑址专栏
长沙窑窑址概况

长沙窑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窑址

    铜官窑,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至石诸湖一带,南距长沙城27公里,北与闻名遐迩的铜官陶城相接,东依连绵的山丘,面临湘江。长沙铜官窑是中国唐朝彩瓷的发源地。

    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从铜官镇至石诸湖,沿湘江东岸十里河滨,已发现唐代烧窑遗址19处,面积最小的约300多平方米,最大的过万余平方米,堆积厚度最薄为0.4米,最厚约4米。197291日和19831010日两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114日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南省古遗址中唯一的文物保护单位。    唐宋代南方瓷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产品主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 ,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有水罐、壶等。以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纹,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后,发展较快,新增枣红、黑红等色釉。1976年,创制了炻瓷成套餐、茶具,胎质细腻,釉面光滑,机械强度高,有咖啡、谷黄、米白、紫金、浅蓝等釉色,饰以各种花边,亦有丝网贴花、印花、釉下复色彩绘等。

    唐代名窑。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

 

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                      

    经过研究,唐代铜官窑褐红色的釉下彩是由铜和铁两种色剂混合呈色的。据测定,长沙窑胎属炻器类,富氧化硅,其所用原料属粘土石英-云母系的南方瓷石为主,胎中含有2%左右的氧化铁,故凡是氧化气氛烧成的,皆呈微红色。釉的特点是含有多量的CaO(9.54%~20.65%),P2O5含量亦高(0.9%~2.24%),乃植物灰所带入。MnO含量为0.56~0.83‰其描绘的彩有各种颜色,青、黄、绿、褐、黑者是铁的着色;绿、红、蓝为铜的着色,并且含有0~x%SnO2。许多色釉为乳浊不透明,明显地带有乳灰色,成为灰绿、灰红、灰褐等色。即使不加色剂但原料中含铁而呈米黄。经过详细的科学研究,证实长沙窑乳浊釉是唐代因液相分离所产生的分相乳浊釉①。从其釉的化学组成看,由于其中高CaO,P2O3,并且高MgO(一般在2%左右,个别高达3%)的含量,长沙窑釉在化学上具有强烈的分相倾向。此外,根据11个残片的化学分析,长沙窑釉的釉式中的RO2/R2O3平均比值为10.7,波动范围较窄(on=0.76),这也是该釉容易分相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高分辨透射电镜下详细研究观测,证实长沙窑乳浊釉具有典型的液相分离结构,如图13-4,其中的孤立小滴浓度较高,分布均匀,聚结程度很小,具有比连续相较耐酸的性质;在电子光学方面比连续相更透明。EDX的分析结果表明其分相小滴是富SiO2Fe2O3ROTO2,而连续相则富RO(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由此亦知长沙窑乳浊釉的化学稳定性比之钩瓷釉要差得多。分相小滴的粒度平均值分别为185,237,317,405纳米,是比较粗的。况且在粒度分布曲线上总有5%~10%左右的粗化颗粒,其直径比平均值n大一倍。粒子浓度高,以及只有直径小于入射光波长的那部分粒子起瑞利散射作用,大粒子的散射与波长无关。所以长沙窑乳浊釉瓷的表面只在局部部位呈现出特有的带有微紫色调的明显乳光,而整个容器的外观则为灰白色乳浊。用唐代铜官窑乳浊釉残片重烧到1250,由于分相小滴逐渐回溶,尺寸小的溶后消失,大的未完全溶掉但尺寸变小,因此经过2小时保温后,小滴浓度降低,尺寸变小,冷却后呈现特别明显的、类似宋钓的天蓝色乳光,并且有鲜明的兔丝纹,外观极似宋钧。温度提高或保温时间延长,则得到了透明的青釉瓷。由此亦知,长沙窑乳浊釉与透明釉在技术上也有一种同源的关系。也就是说,两者可以是同源或一元的,也可以是异源或二元的。

 

釉色

    长沙窑釉下彩绘有两种。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画,然后加盖一层青釉在上,入窑高温煅烧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其上施彩色,然后罩上青釉,最后入窑烧成。彩绘的色彩,常见有褐色、绿色、粉蓝色、褐绿色或白色等。长沙窑胎釉特征明显体现在初唐时产品胎质较粗糙,欠坚硬,呈暗红色,有微微灰黄灰青色,釉层显薄,釉色青中发黄,有姜黄色倾向。唐中后期,胎色基本为深灰色或浅灰色,胎质较前坚硬精细,胎和釉粘结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当高。长沙窑的胎体,一般是粗厚的,和同时代的邢窑胎骨相比,相差很明显。釉色主要是青色釉,除此还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为青黄色和青绿色两种。釉质精细莹润,观察釉面可见表面布满无色细碎片,它细密、均匀、柔和分布,这也是真品的特征。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匀的,一个器物中可见釉层厚薄不匀现象。

    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纹。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

    长沙窑瓷器在质地的致密和成型的精巧程度都逊于越窑青瓷和邢窑、定窑白瓷,因而价格就便宜许多。比如同时代的一件长沙窑壶只标价"五文"(19厘米),浙江出土的一件越窑盘口壶上刻"价直一千文"(47.9厘米),两件瓷壶大小相差不到3倍,价格相差却达200倍,因而在当时,物美价廉的长沙窑成为畅销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纹饰

    长沙窑属于青瓷体系,其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绘花等。绘花最富创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绘出各种花纹。这种釉上彩绘不是在烧好的有白釉的瓷胎上绘彩,而是将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阴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画,入窑煅烧,一次性完成。这种釉上彩绘一般是绘彩云、彩山、彩带、彩斑、彩树叶等纹饰,这种彩绘,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生动、流畅,有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生气。

    彩绘的纹饰常见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圆形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游龙、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天地。长沙窑把绘画、剪纸,雕塑等工艺都运用于陶瓷的装饰中。其次,有些产品反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由于出口到西亚等地,因而就有一些椰枣等异国风格的装饰。还有一些产品中甚至出现了金色卷发女郎、异国情侣等西方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反映马球等运动场景的纹饰。另外,一些哲学格言、民间谚语也在长沙窑产品中有出现。

    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来源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卓尔不凡的釉下彩绘艺术完全是写意的、游戏的笔墨,这种简约粗犷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纹样的运用具有独创性,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

    模印、帖花也是长沙窑特有的风格。模印是往往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在泥坯上作画,如同在生宣上行笔,有渗透渗开的效果。陶泥、釉彩在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往往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惊喜。长沙窑釉下彩绘艺术大都先用铜红铁线勾勒,再用大笔蘸铜绿等色渲染完成,强调笔情墨趣。

    长沙窑作品用笔潇洒豪迈,完全是书法技巧的运笔,力透窑坯,遒劲奔放,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窑工对深一层生命形象的构想。